跳到主要內容區
:::

【南藝大影像保存工作坊 尋回噶瑪蘭記憶】

2019-11-24 【Ciwas Yamai(蔣淮薇)/ Iku Lo'oh(張治平)宜蘭市】

(歡迎!歡迎!)

 

熱情地歡迎遠道而來的族親,這是1993年,宜蘭噶瑪蘭族人首次參加花蓮新社部落豐年祭的珍貴影像。這些畫面,出自於差點被時代淘汰的家庭錄影帶,幸運地在南藝大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的「搶救家庭錄影帶」計畫,被修復完成,並在11月23到24號來到宜蘭縣史館,舉辦「尋回噶瑪蘭的記憶-影像保存工作坊」。

 

(奇立板社頭目 潘英才 噶瑪蘭族:
 這兩天的活動,我感覺非常地,有價值。)

 

高齡92歲的奇立板社頭目潘英才,大讚活動很有意義,因為他從這些老舊影像中,找到自己當年為噶瑪蘭族正名奮鬥的年輕身影,更在這段喪禮畫面中,逐一認出早已離世的熟悉身影。

 

(影像工作者 楊功明:
透過影像可以說故事,而且這些影像中的人,很多都不在了。我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正名),這也是一個歷史的見證,也是一個基本的人權,認祖歸宗是基本人權。)

 

透過親手修復,奇立板社噶瑪蘭族人學習以簡單的清潔步驟,找回家庭裡逐漸褪色的記憶。

 

(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Bauki Angaw(潘朝成)噶瑪蘭族:
 親手修復,透過放映,看見二、三十年前,我們是在做什麼樣的文化復振、家庭聚會或喪禮,那個都是很重要的民間記憶,那這個點點滴滴,可以成為建構原住民族主體歷史的重要依據。)

 

(南藝大音像資料保存與展示中心主任 吳永毅:
 但是這些時代的可以播放的錄影機,已在2016年,全世界都停產,所以很多家庭開始將80年代、90年代,也就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家庭記憶的一部分,開始大量丟棄,所以我們現在呼籲,千萬不要把已經發霉,以及沒有機器讀取的東西丟掉,因為它是台灣歷史重要的一部分。)

 

這次影像保存工作坊,除了修復楊功明記錄的多捲家庭錄影帶,讓噶瑪蘭族歷史記憶,重返原鄉,更希望透過珍貴影像,呈現原住民族主體視角的歷史觀。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