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一個馬來西亞(Not Only 1 Malaysia)電影週】
時間:3/12(一)~3/14(三)
地點:音像大樓152放映廳
與談:羅友強、羅玉玲、鄭國豪(南方大學學院新媒體中心)、黃淑珺(政大廣電系)、蔡慶同、曾吉賢、陳品君、吳永毅(南藝大紀錄所)
“Salaam! Satu Malaysia”
「你好!一個馬來西亞」。
你/妳肯定聽過馬來西亞的椰漿飯、沙嗲跟肉骨茶。
應該清楚華人是馬來西亞人數第二多的族群。
可能明白伊斯蘭教是馬來西亞的官方宗教。
或許知道馬來西亞曾經受過英國殖民。
依稀記得歷史課本上曾提及的「五一三事件」。
不過你/妳一定認同馬來西亞是個具有多元文化的國家吧!
“Salaam! Satu Malaysia”
你/妳肯定不清楚這句話是第六任馬來西亞首相納吉(Najib bin Abdul Razak)在2009年上任時所提出的理念,意即:我們都是馬來西亞人,無論在種族、宗教、信仰、文化上,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都是一家人!
“Salaam! Satu Malaysia”
或許你/妳真的想了解,
華文教育在馬國教育體系是否受到保護?
跨越族群的戀愛或同性戀是否被社會認同?
在二次大戰時對抗日本、反抗英國政府殖民的「馬共」,是否見容於馬國政府?
「一個馬來西亞(Satu Malaysia)」是否在馬國社會與人民產生影響?
Not Only 1 Malaysia
讓「不只一個馬來西亞」電影週,
藉由11部電影(6部劇情片、5部紀錄片),
帶你/妳從種族、性別及政治議題,
重新理解「不只一個的馬來西亞」!
Not Only 1 Malaysia
3/12(一)
12:00 馬來西亞同學會
13:15 單眼皮 Sepet
15:30 三個妻子 Madu Tiga
17:15 族群議題座談
19:15 理髮店的女兒 My Daughter
3/13(二)
13:00 麵包女孩 Mian Bao Nv Hai
14:00 紙鶴愛 Paper Crane Love+ 陪我流淚 The Art of Crying
15:30 花兒花兒幾時開 On The Way of Blossom
16:15 性別議題座談
19:15 最後的共產黨員 The Last Communist
3/14 (三)
10:00 馬來亞緊急狀態 The Malayan Emergency
13:00 赤道雨 The Red Rain On the Equator
15:30 厝哪山芭邊 Tanah Airku
17:00 政治議題座談
03月12日 Day1 觀察報告
By 鄒立仁(音像紀錄組研究生)
本次電影週共分為三大主軸,分別是「族群」、「性別」與「政治」,而以「族群議題」作為開場,放映了兩部劇情片:《單眼皮》與《三個妻子》。前者描述了華人男生與馬來女生間跨越族群的戀愛;後者則是馬來西亞的1964年的經典喜劇電影,描述了一位馬來男人接連娶了三位妻子,並產生了諸多的荒謬事件。
事實上,最初看完兩部電影之後,除了深刻感受到馬來人與華人,確實是馬來西亞相當不同的兩大族群外,並沒有其他的想法,直到老師們簡略描述了馬來西亞族群關係的歷史背景與現況後,才發現馬國的族群問題實在錯綜複雜,如羅友強老師便認為,馬來西亞是由十三個洲所組成,只要跨越一個洲就是一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造成文化的多元性,所以馬國人在看其他文化的時候,會多一點的包容……。
而在1969年發生了「513事件」之後,馬國政府訂定了三大政策:「國家原則」、「新經濟政策」及「文化與個人認同政策」,希望能夠拉近各種族間的距離,但顯然並不成功,例如羅友強老師表示「新經濟政策」,是為了挹注馬來人,透過各種補助的方式,縮小貧富差距,卻反而造成了族群間的矛盾。
除了經濟政策外,蔡慶同所長也追問教育政策與影像生產方面的政策現況,鄭國豪老師首先提及「513事件」至今仍被官方及社會視為一個禁忌,即便民間有人在做這方面的調查,但尚有許多真相與內幕待釐清。
此外,馬國最大的第一電台、第二電台,雖會以三大種族的語言來製播節目與戲劇,但是任何影片,均需獲得官方許可才能放映,針對此問題,羅友強老師特別舉例,兩年前某有線電視台因播放「乾淨選舉」的示威遊行中,警察用水槍掃射群眾的畫面,被內政部警告,並要求所有的新聞畫面皆需要經過審核才能播映,另一個電視台則因為播放了總理納吉很傷心的畫面,因而一個禮拜不准播放影像,導致新聞只有聲音而無畫面。
鄭國豪老師則解析了馬國的電影保護政策,在官方電影審查制度下,規定一部電影的語言需有超過七成使用馬來語,才能被認可為「馬來西亞電影」,因此產生了相當吊詭的現象,馬來西亞這個多種族、多文化、多語言的國家,所生產出的「馬來西亞電影」實際上只是「馬來電影」,不過,在西元2000年之後,有一批獨立電影工作者,試圖跳脫電檢局的控制,開始創作自己的電影,企盼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座談的後半段則針對兩部影片做了更深入的比較與分析,羅玉玲老師特別指出在馬來西亞,華人不會去看馬來電影,馬來人也不會去看華人電影,但《單眼皮》卻打破了這種慣例,觀賞的民眾各種族均有,因此被公認為第一部「馬來西亞電影」。
鄭國豪老師也接著補充,《三個妻子》其實是一部純馬來語電影,其所呈現的馬來西亞是很不真實的狀態,《單眼皮》則是各種語言混雜的電影,這其實才是馬來西亞社會的真實樣貌,它不僅是第一部打破種族隔閡的電影,同時也在影片裡隱約質疑政府不平等的政策,而蔡慶同所長則追問了《單眼皮》的語言共有幾種?羅友強老師答覆,如果連泰國歌曲算進去,一共有六種語言,所以他覺得觀眾在第一次看的時候會很辛苦,要即時轉化,且是相互摻雜,這是符合馬來西亞講話的情境,另外,《單眼皮》的導演雅絲敏·阿莫其實踩了很多的禁忌,如馬來人不吃豬肉,但經過廣東燒臘店卻說「好好吃」,顯然刻意要踩馬來人的禁忌。
藉由這次映後座談討論,使我發現台灣雖離馬來西亞不遠,但我們對於馬國的了解,其實相當缺乏,慶幸有這個機會,能夠對馬國有更多的理解。
台灣的新聞媒體及電影也曾經歷「電檢制度」,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早已丟進歷史的灰燼當中,但處於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馬國的電影創作者們雖然仍受到電檢制度的箝制,不過,正如同羅友強老師所言,愈是處在壓迫的時代,愈能找到新的生命出口,正是這些導演們不認同官方所規範的「馬來電影」,才會產出真正合於馬來西亞社會現況的電影-真正融合了各種語言、文化的馬來西亞電影,而這不正是一種對抗壓迫的方式嗎?
|
|
03月13日 Day2 觀察報告
By 黃櫛欣(音像紀錄組研究生)
此次影展的第二個大主軸為性別,一共放映了五部馬來西亞視角的性別議題電影,分別是林麗娟導演的《理髮店的女兒》和《麵包女孩》、李添興導演的 《紙鶴愛》和《陪我流淚》、 黃凱薈導演的《花兒花兒幾時開》,映後的座談由本所陳品君老師主持,並邀請到馬來西亞南方大學的羅友強、羅玉玲、鄭國豪老師進行與談。
主持人陳品君老師在一開始便以私領域與公領域的關係想像切入,影片中展示的身體自主、慾望、人與人的關係、對感情的想像等看似私領域的議題,實則上也是一個公領域中威權的最佳展示場所,因為社會上的價值觀、 宗教的約束或習俗、法律等規範或意識型態,會進入私領域中表現出來。或許能以這樣的思維來觀看與解讀馬來西亞的性別意識與導演的創作意圖。
陳品君老師亦請馬來西亞南方大學的老師聊聊馬來西亞歷史中性別意識的進展與轉變,羅友強老師便提到目前馬來西亞整體的性別意識尚不成熟,女性因身處在威權的父權體制下,而處於附屬地位。宗教方面,馬來西亞有伊斯蘭教法律允許一夫四妻,但基本法則規定一夫一妻,這樣的狀況也造成一些案例在法律上的衝突。政治方面,馬來西亞的官員也有公開歧視女性的言論,例如女性的月經被視為不潔,因此禁止在生理期時進入回教堂。媒體方面,仍有針對女性身體或穿著的歧視言論的新聞,例如社會認為女性要穿得性感一點,才能圈住丈夫的心,或是被性侵是因為穿得太性感而無法保護自己的下場。
接著座談也分別從導演與觀眾的位置,針對放映影片的表現方法進行分析,並對照台灣與馬來西亞觀眾的解讀視角。林麗娟導演作品有相當多的討論,以及觀眾對影片的疑惑。幸運的是,馬來西亞南方大學曾與導演交流過,因此即便導演未能出席此次座談,南方大學的老師們也能解答同學們的疑惑。而陳品君老師亦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因為林麗娟導演的表現手法並非起承轉合或三幕劇等傳統敘事手法,所以在解讀影片時,不能單以邏輯觀看,而是該去思考導演在每一個細節上的創作意圖。
座談在與談者和學生一來一往的交流中,激盪出了許多新的思考。除了讓大家對馬來西亞性別意識或女性處境有初步的認識,也從不同面相解讀影像與性別的關係,真是收穫滿滿的一天呀!
|
|
03月14日 Day3 觀察報告
By 黃威凡(音像紀錄組研究生)
電影週的最後一天,進入了「政治」的主題。在這個主題中,分別放映了《最後的共產黨》、《馬來西亞緊急狀態》、《赤道雨》以及《厝哪山芭邊》四部影片,同樣由南方大學的羅友強、羅玉玲、鄭國豪老師進行映後的討論,除此之外,《厝哪山芭邊》的黃淑珺導演也在現場分享,並由吳永毅老師主持。
國家的一段歷史在這四部影片有著不同的書寫方式,我們也看見了在人民身上如何地留下痕跡,我們從來就無法以單一的面向去了解歷史,背後充滿了太多政治性的操作與消長,一再地提醒我們歷史的脆弱,輕易地被詮釋與遺忘。
在座談的開始,對馬來西亞的歷史不甚了解的觀眾,由馬來西亞的幾位老師及導演大略補充了一些脈絡,包含他們成長過程的經驗。雖然從影片中我們已經得到許多歷史的資訊,但黃淑珺導演藉由她拍片訪談的經驗,再次深刻的提醒我們馬共歷史的複雜以及難以被提起,我們也進一步認識到東馬與西馬在各方面存在著怎麼樣的距離。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羅友強老師也反問台灣的我們,金門、馬祖之於台灣是否也存在類似的關係,我們又是如何看待呢?
吳永毅老師也提出對台灣歷史的關照。這四部影片圍繞著馬共的主題,從影片的內容或討論的補充,顯現了現在馬來西亞人對這些歷史的態度;而身處台灣的我們,應該以怎樣的角度重新看待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共產黨歷史呢?隨著國民黨白色恐怖過去,許多政治受難者的歷史逐漸得以被平反,然而當中有關社會主義的再發現,在台灣的歷史進程中與去中國化的本土意識相衝突,因此,這樣的平反往往被視為有問題的政治意識,在台灣幾乎不存在著有關於台共的討論空間。
我想,黃淑珺導演在分享時提到了一點很值得思考:會開始追尋馬共歷史,是因為認同了馬來西亞作為自己的國家認同,於是會去關心、會去追尋,也許華人文化仍是生活的一部份,但身處異鄉時,自己來自馬來西亞卻已經是再清楚不過的事了;也才會認知到,這塊土地的故事有多少歷史正逐漸地被政治掩埋。那台灣的我們又做了哪些事呢?
在台灣的我們幾乎不曾去了解鄰近的東南亞過去的歷史,而經過三天的影片放映與討論,「不只一個馬來西亞」的主題逐漸鮮明起來;再反思台灣現在的處境,不管是看待原住民,或是相比馬來西亞不同族群間有著不同的教育系統等,在國族認同的討論是否在某個程度上,更是「只有一個台灣」呢?
|
|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