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第十六屆 烏山頭影展

存在

basic

〈關於存在〉

製作紀錄片,是為了再現某個被忽視的空間之存在。
修復老影像,是為了見證某段被遺忘的時間之存在。
放映與展示,是為了認識我們作為一個社會的存在。

不管是台灣還是世界各地,紀錄片一直都被認為是小眾影片,或背負着社會良心的責任在。紀錄片工作者,也常被貼上無法賺錢的行業。在本所成立15年之後,台灣討論紀錄片的風氣已逐漸形成。但是紀錄片工作者的影片,卻還是很少有穩定的播放場地,或是傳播機制。

網路的快速發展,使得紀錄片有了另一個天地,再加上攝影器材的普及,似乎人人都有辦法拍攝紀錄片,相信再過不久,全時紀錄的時代就會來臨。

而紀錄片工作者的存在還是必要嗎?紀錄片工作者總是用不同於主流觀點來看事情,進行影片的製作,這無非就是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紀錄片工作者的存在也為了觀眾存在。而影像維護的工作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嗎?製作影片,希望可以傳播出去,而維護影片,就是在保護這些觀點,又或是能讓未來的人們可以看見。

第十六屆烏山頭影展小組  20129

〈關於十六〉

「十六」這個數字,對於身在台南的我們,意義格外不同,因為「作十六歲」乃是在地特有的傳統習俗,它意味著在此之後的青少年,開始獨立自主、承擔責任。

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也在第十六年「轉大人」了,首先,我們將歷史影像維護保存的元素正式納入了學制,今年也是第一次有影像維護組的學生參與,其次,在原有的音像紀錄組部份,我們不僅從紀錄作為一種媒材的觀點,強化了本體論的基礎課程,並且也在師資、教學、課程、活動與畢製等等面向,逐步拓邊紀錄的跨界實驗與多元應用。

這次的影展主軸是「存在」,相當呼應著上述長大成人的氛圍,同時,它也與紀錄、維護有所連結,透過音像的紀錄,我們往往再現了某個被忽視的空間之存在,透過影像的維護,我們往往見證了某個被遺忘的時間之存在,而藉著影展的放映與展示,尤其是它可能開啟的對話,進一步認識了我們作為一個社會的存在。

「作十六歲」是喜悅的,但獨立自主與承擔責任並不容易,尤其是面對微觀權力的規訓與市場資源的誘惑,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未來將要以什麼樣的姿態存在?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思考與實踐。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所長 蔡慶同  20129

第十四屆烏山頭影展作品如下:

影片

作者

影片

作者

《家屋》

陳聖華

100學年度紀錄片製作》

楊穎達

《夜市104

楊信男

《壞掉影片》

鄭宇捷

《古茶布安》

鄭富璁

《盲点》

李杰翰

《臉孔》

楊斯婷

《大崎二三事》

林郁佳 陳界堯 姜良育

《孵轎》

許珉菁

《潮濕記憶》

許靖杰

《聽見幸福》

詹皓中

《我們的存在》

陳敬中

《神秘谷》

韓忠翰

《回家》

蘇倩雯

《就是凍未條》

羅孝文

《巫醫之死》

林敬蘋

2005-2011我的家庭電影小史》

黃瑴恒

《日落大夢》

吳汰紝

《雜菜記》

許慧如

《黑晝記》

許慧如

《再見十四張》

夏聖禮

《一生不悔-迷戀青草香》

翁義惠

《亻厓阿嬤─還沒講忒个故事》

李季鴻

《三段式SAY GOODBYE

陸冠婷

《我希望》

蘇暐婷

《依賴》

王欣瑜

《南進台灣》

修復片/臺灣總督府

共計27部作品。


〈影片簡介〉

家屋

《家屋》

陳聖華/HD26min

父親在開刀後的第一句話,便是想回舊家一趟。我們問為何想回去(而不回較為舒適的新家),父親說,因為新家都沒半人,而舊家那裏有他的人生,我們問:人生(聲)?父親又說:是阿,一磚一瓦阿!原來父親仍然忘不了那生命的過往,他所期盼的是舊家珍貴的記憶。

原本我在半年前已鎖定拍攝紀錄我們彰化舊家老屋的空間議題,這次在住院期間感受到父親回去的意志力,讓我了解空間雖然經過時間洪流的沖刷,但裡頭仍然保留著人濃密的味道,因此,我決定將鏡頭轉向父親,不僅紀錄他在舊家辛苦打拼的生命記憶,同時也放入目前新家的復健生活,採用交叉剪輯方式,輔以呈現出父親堅強的生命毅力。


100學年度紀錄片製作

100學年度紀錄片製作》

楊穎達/HD31min

2012年,當我在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就讀。

一部狹隘、關注自身的紀錄片製作練習。紀錄了自己在這一學年當中對自己、對影像與對紀錄片的一些思考。倫理問題與再現形式是本片的後設命題。


夜市104

《夜市104

楊信男/HD32min

經濟不景氣,創業維艱,年輕人紛紛投入夜市掙錢,但夜市生意真的這麼好做嗎?讓我們看下去……


壞掉影片

《壞掉影片》

鄭宇捷/DV50min

這是一部自拍的影像故事,關於一個擁有壞掉身體的罕見疾病紀錄者,和那些屬於壞掉的影像。

作者選擇相對小體積的拍攝機器,嘗試表現出特殊身體感的視覺影像,期待觀眾能感受到紀錄者因病產生的生理視覺經驗以及對生命的重新詮釋。


古茶布安

《古茶布安》

鄭富璁/DV88min

古茶布安(Kochapongan)—一個很美麗的地方,孕育出西魯凱族的文化,那裡有山豬,有獵人,還有小米田;石板屋是他們的家,北大武山是他們心靈的依靠。因著社會的變遷,民國67年搬遷到新好茶村,也改變了他們生活的方式,那裡有大車、有學校、有醫院,可是部落的命運也開始轉變,民國85年賀伯颱風、民國93年敏督利颱風、民國94年海棠颱風、民國96年聖帕颱風,直到民國98年的莫拉克颱風,好茶村沒有了,他們又要遷居,可是,那裡有什麼......


盲点

《盲点》

李杰翰/HD20min

自幼住在鹽埕的父親,大學時期患得了嚴重的眼疾,看不見的時光近十年,卻意外習得卜卦的一技之長,與母親一同努力的爬起來。但是當努力有起色時漸漸發現,家族與記憶相繼消逝,如同看不見的惡疾,抹拭著記憶,一點一滴的蠶食,想努力想透過照片與過去的影帶的找回消逝的一點一滴回憶,在自己真正看不見之前。


臉孔

《臉孔》

楊斯婷/HD38min

一切都是一致的,夢寐以求的身型和線條,能區分它們的,是完美線條的身軀上因長期使用而難免磨損的痕跡,但是,就算變成一隻孔雀又能怎麼樣?認同和接納真的那麼堅不可摧嗎?為了認同和接納背後的幸福,就該如此被馴服?不能有衰敗的可能,卻隨時有衰敗的可能,身體成了局部的觀看和測量,屬於我的真實樣貌(臉)在哪裡?


大崎二三事

《大崎二三事》

林郁佳 陳界堯 姜良育/HD18min

大崎,原位居烏山頭水庫的小農村,水庫興建以後,迫使居民各地遷移形成現在的樣貌,而過去是什麼模樣,似乎都忘得差不多了。這裡有大崎出生的阿錢嬤,小時候常聽母親述說遷村的過往。打拼生活的松哥,留在村裡經營果園,收起些許感慨的年華尋求安定。臺南藝術大學的學生,來到此地也改變地景,改變了什麼?


孵轎

《孵轎》

許珉菁/DV20min

一群對陣頭很有熱情的年輕人,看著大太陽底下努力練習腳步的認真,用汗水去證明自己努力的痕跡,成果展現一天對繞境的熱血忠誠。


潮溼記憶.JPG

《潮濕記憶》

許靖杰/HD16min

是否曾經思考過,為何我們要在家裡擺一個水族箱?想擺來當裝飾品?想改善風水?想藉由水族箱建立一套小生態系統?


【潮溼記憶】是一間水族館,藉由水族箱裡的世界,去認識並思考大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


聽見幸福.JPG

《聽見幸福》

詹皓中/HD32min

這是一個聽見聲音的故事,一個母親和女兒共同努力的故事。先天全聾的聽障高中生,因為媽媽和自己的努力透過電子耳獲得聲音,親情克服了聽覺上的不方便。

聽見聲音對聽覺正常的人來說是毫不費力的,但對於重度聽障的她來說,必須天時地利人人和,才能夠聽見幸福的聲音。


我們的存在

《我們的存在》

陳敬中/DV60min

2008年阿公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之後被送進了養護中心,生病使得他的記憶產生了錯亂,但始終沒讓他忘懷想家的情緒;就在同時,我的腹部左下方因不明原因產生了疼痛以及不舒服感,並且不斷地持續,許多的檢查報告正常,卻始終不是疼痛問題的解決。

就此,病痛不只是身體上的一個感受,也為生命帶來了課題和困惑,我徘徊在兩個無助的肉身以及自我的矛盾艱難裡,透過無止盡的對話,試圖去尋找一個和諧的答案。


神祕谷

《神秘谷》

韓忠翰/DV60min

這裡是台灣少數無電、無公路的聚落。

1979年遷村,主要是考慮孩子們的就學問題,但山上的保留地和老屋,卻是族人們眷戀不捨的祖產和生活依憑。外面的景氣起起落落,族人的生計也隨之擺盪不安,最後的依靠,總還是山林土地。

從族人陸續回到原居地,製作部落地圖,整合大家成立自然協進會和國家公園溝通,教會發動族人建堂……等等,他們也許並不知道如何跟公部門打交道,也不知道如何獲取資源,他們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行動著,上山,然後下山,我們在這個不出名、不起眼的小部落看到了想法、希望、更重要的是實踐,這使得我們決定拿起攝影機,幫他們紀錄這一段過程,希望能給他們,或是其他所有原住民部落,或是現今的台灣一些省思,或是一點實踐夢想的些微動力……。


回家

《回家》

蘇倩雯/DV40min

一直想逃離的,其實是最想接近的;一直想忘記的,其實從來也沒有忘記;心底那一條漫漫長路,走得過去,就能回家。


就是凍未條

《就是凍未條》

羅孝文/DV77min

2009年職棒再次發生假球醜聞。剛開始的幾天,電視媒體對假球新聞窮追猛打,一面倒地指責涉案球員貪婪,甚至影射清白球員;再次被假球案傷害的球迷對新聞疲勞轟炸感到厭煩,另一方面也擔心球隊解散,間接導致職棒倒閉,一位名為”過動”的球迷於是率先站出來,到兄弟飯店前表達球迷的心聲。

為了搶救最心愛的棒球,過動及其他球迷組成「球迷凍未條行動聯盟」走上街頭對政府發聲,進而研究台灣棒球環境亂象的根源,以公民力量一點一滴努力改變。


巫 (1)

《巫醫之死》

林敬蘋/DV85min

這是位居台灣最北的布農族部落,據說從前是巫師最多的部落。2001年我開始拜訪名為Abis的老巫醫,參與他每年四月所主持,屬於Muluvaian氏族,名為Pistaqu的巫術靈祭典。

Macvis(祭獸骨)及Malaqtan-ng(射耳祭)之後;同祭團的成員取下法器(amin-amin)及搜集傳統醫病草藥(有ngan,baiic,cumai等),聚在一起以特有的合音跟唱反覆唸誦禱文以集合法力,給與法器及草藥力量,進行約一個星期至月圓時結束。在歷經日本政府集團移住政策、規範土地及定耕水稻之後,傳統上以種植小米為主、狩獵為輔的歲時祭儀已經崩壞,接著基督宗教的傳入提供了新的撫慰心靈的儀軌,巫醫行為被斥為迷信與邪惡而逐漸沒落。但還是有少數人有新的信仰之後還是不放棄傳統。他是義務使徒,也是巫醫,對他來說,兩者是一樣的。


我的家庭電影小史

2005-2011我的家庭電影小史》

黃瑴恒/HD30min

六年的時間,作者由業餘家庭影像紀錄者到專業紀錄片工作者,這是一場自我辯證的影像思考之旅。關於身份、目的性的轉換,加上不同攝製媒材,對於攝影機操作者的影響,導演試圖辯證家庭電影在拍攝上的意義與價值。另外,對於家庭私藏的影像素材再構思、透過組合,再詮釋各個階段的拍攝意識。(本片為作者畢業製作《黑盒子的公與私》當中的公映影片)


日落大夢

《日落大夢》

吳汰紝/DV78min

不管幾歲都在追求夢想的老爸。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老爸,但有的老爸很會做生意,有人的老爸會在兒子生日的時候默默準備兒子最愛的玩具,然後不吭一聲的繼續看電視,【日落大夢】的老爸為了媽媽創造很多關於健康的東西給她…那麼你的老爸呢?

【日落大夢】的故事不只是一個女兒描寫爸爸的故事,更是一個台灣人努力不懈的奮鬥故事,導演希望讓大家知道更多的台灣人的小故事,希望能引進大家對中小企業的關注,更希望能進一步的推動台灣在地文化的發展,為此吳汰紝導演已紀錄片的形式在台灣一步一腳印的努力走下去,為了老爸的夢想,也為台灣人的夢想。


雜菜記

《雜菜記》

許慧如/DV47min

紀錄女兒(導演自身)與父親之間看似疏離,其實緊密的對話關係,呈現兩人孤獨又互相依存的生命狀態。僅以家庭攝影機為創作器材,以導演自己與父親、自己養的狗、父親養的狗,如此平凡單純的對象為主角,紀錄過程中也沒有任何特殊事件,卻能在平淡中傳達濃濃親情與詩意。


黑晝記

《黑晝記》

許慧如/DV75min

在生與死的邊界 照見父女間的綿密牽掛,「小時候,媽媽就因為癌症去世了,爸爸出去工作,我總是一個人在家。天黑了,我躲在自己的床上,不敢將手、腳伸到床的外圍,怕魔鬼會把我抓走。直到爸爸回來,才不感到害怕。那個時候,我在想,如果有一天,爸爸再也不回來了,那我一個人該怎麼辦呢?」


再見十四張

《再見十四張》

夏聖禮/DV81min

《再見!十四張》書寫著店仔街百年的生活記憶、溪邊寮半個世紀求生存的悲歡歲月以及劉氏家族在此發展與變遷的故事...。

在大多數十四張住民的臉龐與神態上,寫盡無奈與滄桑。他們期盼有所改變,他們對家園、宗祠、農作設施、民俗信仰、生活環境、人文景觀、過往的記憶與人生經歷等等,在在充滿著依戀與不捨不離的情懷,訴說著他們與土地、家園不可分割的感人故事,店仔街如此,溪邊寮的住民更是如此。十四張動人的畫面即在此,當我們清楚未來所需面對的「現實」是無可抵擋的事實的話,那就讓我們與十四張的鄉親一起紀錄「當下」的故事,留下一份本屬於他們生活、文化與歷史的影音紀錄,留下地方珍貴的文化資產;若是影片可以發揮一點影響力的話,那麼就請提起最大精神與力量,為十四張的家園守護繼續奮鬥!


一生不悔迷戀台北青草香

《一生不悔-迷戀青草香》

翁義惠/DV23min

11200C.C.的青草茶只賣70 元,卻擁有一段花錢也買不到的故事。一位世代生活在青草巷的中年男子,將再度掀起一陣台北青草風。


亻厓阿嬤─還沒講忒个故事

《亻厓阿嬤─還沒講忒个故事》

李季鴻/DV27min

李陳新妹。她是亻厓阿嬤,一位傳統平凡的客家女性,無數終年的勞務投擲後,她將生命的負重寄載於一只老藤椅上頭,就此鎮守,那隅象徵「家」的三合 院。老藤椅於是給壓下了個不深不淺的壑丘,阿嬤也就把餘下的生命歇止在那了。而今,我總是習慣注視著那只失去重量的老藤椅,想著當生命已然擱淺,有什麼會留 下,或延續的可能?因此我開始尋找,嘗試蒐集零落的片段,關於阿嬤。


三段式say goodbye

《三段式SAY GOODBYE

陸冠婷/DV16min

「阿母 再見 再見喔 對 揮手再見...」

洪老師的母親張幼罹患失憶症後,孝順的他寫下半年內每天到安養中心探望她的紀錄,從市區上山約十來分鐘的車程不算遠,遠的是媽媽失憶後每天盼了又盼的心情。

直到病情加重,醫師給予不要每日探望的建議,以減少母親依戀的程度。 就這樣日復一日等待著午後的相見,然後日復一日的依依不捨...


我希望

《我希望》

蘇暐婷/DV10min

原本帶著想認識他們的心情一步一步接近,而越靠近他們發現越不瞭解自己,他們像是一面鏡子,在他們面前我看到了自己不曾發現的陰影,後來我選擇將鏡頭朝向自己,且期待著我們都一樣。


依賴

《依賴》

王欣瑜/DV19min

人與狗的親密關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2005年冬天,80公里外的巨響,500天殘存的無力呻吟,紀念依賴著傷口的結痂。


南進台灣

《南進台灣》

臺灣總督府/DV64min

2005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委託本校進行「日治時期電影資料整理及數位化計畫」,直到2008年完成修復總計175捲膠卷影片與138本准演執照。選取其中具代表性之紀錄影片《南進臺灣》,此片以臺灣總督府始政40餘年為背景,進行臺灣建設的紀錄與宣傳。70年前的臺灣風景,重新出土。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