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第22屆SEAPAVAA年會 全紀錄



2018年,SEAPAVAA在泰國曼谷舉辦第22屆年會(4月6日至12日),主題正是:「跨越界限的視聽資料館」(AV Archiving Beyond Boundaries):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裡,一個國家資料館的定位為何?
◎各個視聽資料館之間,如何分享典藏及其保存?
◎影響資料館重大的其他部門,如何能夠轉化成為我們的支援?
◎我們要如何維繫永續的經營與資源?
◎技術如何打破了組織的高牆,又因此建立起網絡的關係?
◎身處不同現實脈絡的我們,是否能夠建構一個共同的價值?
◎視聽資料館如何提供社會公眾更多的近用機會?
◎我們如何確保典藏影像、聲音與敘事的多元性?
◎資料館在社區發展的位置應該為何?
◎資料館人如何扮演促進社會正義、平等與參與的行動者角色?

 

 

04月06日

Community Archiving Workshop for the Labor Museum (in Thai)

泰國勞工博物館
曾經是鐵道警察局和鐵道工會總部的一幢獨棟建築物,在博物館外,樹立著象徵守衛勞工的雕塑,館內保存並展示泰國勞工運動史的文物及文件,失踪的歷史章節,都可以在博物館內發現到。
全館除了一進門的大廳之外,另外分了六個房間,依照時間序展示各個時期重要的勞工運動發展,Room 1:展示泰國封建時代舊的生活器具,並且說明該時期奴隸與工人悲慘的生活,Room 2:展示拉瑪五世統治期間,勞工參與了泰王國的現代化發展,Room 3:1932年,對近代泰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改革分水嶺,這裡展示1932年政治改革之前泰國的困境,根據展示的文件顯示,工人們已經試圖以協會的形式聯合起來,要求公正待遇,裡面有一份第一期的《勞工報》報紙的副本,提供了關於該時期勞工運動的第一手資料,Room 4:展示1932年政治改革之後的勞工運動,直到元帥薩利特塔納拉特領導的改變,Room 5:展示元帥薩利特塔納拉特的統治下,工人領袖及其命運的照片和紀錄,在當時,工人運動是普遍被認為是應該、正確的活動,Room 6:展示近代泰國勞工的紀錄,包括「社會保障法」、「90天產假」的集會以及工會領導人Thanong Phoarn的生平,他們挑戰獨裁的全國維和委員會,並於1991年被秘密地消失,此外,還有一個1992年5月工人參與民主鬥爭的紀錄。另外還有一個房間,為Nikom Chandravitoon教授的圖書館,他曾經是一位導演和學者,圖書館提供了一系列關於泰國勞工的文件、書籍和研究。

 

工作坊活動
上午活動以簡報為主,一開始介紹需要保存的物件,除了各媒材載體的影音圖像(例如:膠片、錄影帶、照片……等),亦有明信片、地圖、建築藍圖、信件、海報、宣傳手冊……等。
載體介紹完之後,介紹保存的歸檔步驟與方式,首先說明文物保存的環境要求,包括濕度與溫度等的標準值(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保存標準值,比如說CD的環境標準值要求為攝氏4度、濕度為30%)。
接著簡略地介紹不同文件的修復過程、使用器具、人員著裝等要求。
環境OK、修復OK,接著當然就是要做歸檔的動作,歸檔的動作分為兩類,一個是文物的實體歸檔,一個是數位化的歸檔,實體歸檔方面,每一種文物依據其外觀與特性裝箱或入櫃,箱子或櫃子外面須標示清楚設定的編號,並在清單寫上相關的資料,數位保存方面,每一種文物在裝箱與歸檔前會拍照,存入建檔軟體,並詳細標註每一項相關欄位資訊,在這裡介紹了相片轉檔的軟體〈XnView〉,在轉檔的過程中,此軟體已有相當詳細的相關資料欄位,必須在每次轉檔時即時填入相關訊息,影片的轉檔軟體使用的是〈Hand Brake〉,該軟體同樣在轉檔過程中擁有相關的欄位,在轉檔中即時地輸入相關訊息。
下午活動分兩組實作,一組以照片為例的實體物件歸檔步驟;一組以影音轉檔成數位的歸檔步驟,照片組的部分,提供照片與建檔小卡,講師講解小卡的資料填寫規則,數位轉檔中,教學員如何使用硬體設備與軟體操作,仔細的叮囑學員們在轉檔中的設定就要注意每一個資訊的輸入,從存放的位置、檔名的決定等,一開始就需要做詳細的規劃與仔細的確認,除了內容說明的即時註解外,轉檔完後亦須仔細檢查轉檔的資訊,比如說畫質、聲音等規格,而數位檔除了讓傳統載體中的影音能使用數位工具播放,亦兼具在網路傳播的功能,所以在完整格式的數位檔之外,另外需轉存一份小檔利於網路的傳輸。
 

Restoration Asia V

SEAPAVVA年會正式開幕前,另一個重要的亞洲影像修復盛會。
第五屆Restoration Asia(修復亞洲)先在曼谷市區的「Lido」麗都戲院展開,這是由泰國電影資料館、貓頭鷹工作室(OWL Studio),並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The Japan Foundation, Bangkok)、SEAPAVVA與FIAF共同合辦的發表交流會。
此交流會意指提供檔案人、學者、學生及專業人士,分享彼此不同角度觀看的影音檔案保存,不僅侷限於亞洲地區,來自世界各地的發表者分享其保存技術、經典電影修復的過程、資料庫建置方式、影像徵集計畫與各個國家的不同觀點,最終並共同聚焦於亞洲修復。
在曼谷最熱鬧的暹羅廣場,兩家緊鄰的老舊戲院,Scala與Lido,在鬧區屹立40年,隨著新興電影院的放映設備越趨進步,這兩家影、商城複合型的老戲院也面臨著被汰換的危機。
近年來泰國電影資料館接手Lido戲院,並積極籌辦藝術電影、紀錄片節等,也為這次Restoration Asia的發表場地,進入1968年年開幕的Lido戲院,裡頭有1廳跟2廳,老舊的牆面裝飾著鮮豔霓虹燈管、驗票員穿著鮮黃色的西裝和善地服務著,隨著發表會的開始,親臨老戲院聆聽影音修復的議程,也為這次泰國行有著很棒的開場。
4/6這天,共有14位發表者,每位發表者有15~30分鐘的時間。
首先是瑞士的Reto Kromer對於格式轉檔的分享,提及現今影音檔案在avi、mov、mp4等格式轉換之間,如何讀取、解構、多元化以及撰寫LTO程式等步驟,並實際操作示範,藉由編碼,使檔案格式轉換是快速、便利的。來自日本的影像工作者三好大輔,則分享他在長野縣安曇野市所做的影像徵集計劃,他向社區民眾收集而來八釐米膠卷的家庭影像,藉由整理理剪輯、加入當地兒童合唱團所演唱的民謠作為影像的配樂,再現出地區民眾對於30至50年前的美好記憶。日本後期影像製作公司、同為亞洲地區知名的影像修復公司IMAGICA,說明了了此次活動播映的《地獄門》(1953),如何進行修復程序,在戲院裡,觀看著於大銀幕上一步步地操作著修復步驟,具有另一種觀看電影視角的感受。其他發表大多也談及他國的影音檔案如何保存、如何再現影音的方式與策略,不同地方民情與國家政策,所反映的修復保存手法大相徑庭,同時也使我們領略到影音檔案此領域,所涉及的專業項目相當多。

 



  
 

 

04月07日

Workshop: “Care and Handling of Photographic Materials” (Day 1)

講師是來自法國巴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Bertrand Lavédrine,主要是推廣與進行「如何保護收藏品避免化學、生物或物理的損害」的研究,這天的講題是”Evolution of Photographic Processes 19th and 20th Century: Introduction and the Daguerreotype”,介紹19、20世紀的影像媒材是如何演變,透過今天的理解,也能讓隔天實際接觸這些靜態影像媒材時更容易進入狀況。
起初老師發下來三張紙本影像,其中有兩張是印刷品、一張是暗房沖洗出的銀鹽相紙,同時問我們:什麼是照片?透過顯微鏡讓我們看到印刷品上的構成影像的墨水點,而銀鹽相紙則是看不出構成的單位,因為他是透過不規則的銀粒子堆積的類比媒材,如果在這個問題上選擇了印刷品影像,那連報紙上的相片是否都算照片了呢?……那是影像而非照片。
構成照片有兩個要素,一個是有耐久性(Permanent/Durable),二則是要透過光而形成的影像,才稱為照片(Photography),且這些影像基本結構皆是由黏著劑(Binder)、影像媒材(Image Material)、支撐物(Support)組成的,而「銀」則是在影像媒材發展史中,最常被用來做影像媒材(Image material)的物質,像是:達蓋爾銀版攝影、銀鹽紙基相紙、蛋白相紙、火綿膠濕版攝影、明膠乾板…...等等。
之後老師講了一系列攝影媒材的發展歷史、製作方法、組成要素之外,還敘述了這些媒材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與他們研究團隊曾經嘗試過的解決方法,舉個例子:達蓋爾銀版攝影,經歷過長時間的放置下,可能會遭遇到銀版變質,影像看起來會有些污漬,但銀版攝影不能用擦拭的方式去維護它,否則會將附著在銀版上的影像破壞掉,他們嘗試用化學藥劑將變質的部分清理掉,起初看起來非常成功,但經過一段時間後,銀版上的影像卻部分消失了,因而又開發了新的方式去修復,才獲得相對更好的維護狀況。
用過午餐後,老師示範了銀鹽紙基相紙的製作方式,再讓我們去做銀鹽紙基相紙的日光顯影,首先大家都拿到一張老師預先做好的銀鹽紙基相紙、一張4X5的負片、玻璃、切開一邊的瓦愣版和長尾夾,出去前先上下組合:玻璃、負片、相紙、瓦愣版,再以長尾夾固定,這樣的設計可以一邊日曬、一邊觀察顯影情況。
這天的工作坊,了解到影像媒材的歷史發展,從細微的基本結構,延伸到如何維護的作法,可說是獲益良多呢!

 

  

 

 

04月08日

Workshop: “Care and Handling of Photographic Materials” (Day 2)

工作坊第二天,有別於第一天的陰天,太陽高照天氣很好,老師一上課就再發一張銀鹽紙基相紙給學員們再體驗一次,但可能發到我們這組的底片銀鹽基底太厚,曝曬一陣子後依然有些淡,只能在期間休息時出去再曝曬,有了第一天的經驗,對於曝光出來的影像判斷有更深的體會,根據成像來決定曝光的時間,這對於剛入門的新手是很好的學習方式,會在等待曝光的過程中,感覺到什麼是快門速度。
延續第一天解說相片的歷史脈絡、各類相紙的材質,教授在第二天開始講解1880-1950年代的相紙種類,與各個相紙底片的結構分析,也解析材質和保存會用到的物品跟保存條件,講解中老師會穿插實作的練習,比如發給每一組包含各個年代的相片,給各組利用放大鏡試著分辨相紙種類和年代陳列,在等待我們辨認之後提出問題,讓我們找出相片後,會隨機走向某個組別要我們指認是哪張相片,並細心解釋相紙的差異。
在教完用肉眼分辦相紙的要點外,老師也拿出了一些工具,講解相紙的酸鹼一些特性,用工具來測試相紙的狀況,而除了認識相紙如何辨認相紙底片外,老師也會解說保存工作的過程跟注意事項,在講解到抽樣統計時,更直接拿出兩盒混有白米紫米的盒子,左右兩邊分成兩組,讓我們開始練習抽樣統計,每個人抓起一把米,開始計算白米跟紫米的數量,比較兩組的正確率。
用實際的行動讓我們感受相紙的分別,還有平時工作作業中需要懂得的知識,語言的限制,雖然讓我們常常有些一知半覺的狀況,但當上課時當老師會源源不絕地拿出教材分享給我們,用簡單的話語想盡辦法讓我們理解和分辨相紙理解材質,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讓我們感受到他對於攝影的熱情,用開放的心態,更深入的了解攝影的知識後,分享給社會這些知識。
最後老師分享給我們保存空間的一些資訊和網站,濕度與溫度之間的保存容許環境,溫度和濕度不是一定只能控制在一組數據,可以隨著濕度與溫度的差別去控制,兩者是呈正比的關係,也讓高濕度或高溫度的國家中有變化的空間,保存空間的條件並非是嚴苛,也可以視狀況調整濕度與溫度的比例,這讓許多無法精準控制環境的單位,多了一分運用的知識。工作坊中除了吸收相紙的知識,也看到了先進國家對於文化保存的深入理解是從文理科之間相輔相乘的合作關係,文史工作中除了學科理論外,技術的探討研究,也供應了文史檔案中最完善保護,進而供以檔案的使用,提供更清晰明白的證據和過程。
 

 

 

  

 

 

04月09日
Opening Ceremony
Keynote Address
Opening Plenary: Collabor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AV Archiving Organizations
Session 1-A: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s and Exchanges
Session 1-B: National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Session 2-A: Volunteers, Advocates, and Friends: Collective Action for Archives
Session 2-B: Archival Platforms for Peripheral Voices
Trade Show
Archival Gems Screening

An Archive of Archives: The Case of National Cultural Audiovisual Archives in India
講者Irfan Zuberi,曾經擔任研究員、實地工作者、雜誌編輯、策展人、紀錄片音樂顧問,擁有15年藝術相關的工作經驗,目前是英迪拉甘地國家藝術中心轄下國立文化視聽資料館之專案經理。印度的國立文化視聽資料館(NCAA),長期致力於影音資產的維護與應用,在前導性的階段(2014-2018),保存了將近3萬小時、非商業性、未發表的視聽檔案,並在網路上公開並提供近用。NCAA乃是作為21個資料館的資料館,以21個資料館的視聽檔案作為典藏,NCAA建構起數位化並開放公眾近用的視聽資料庫,使得NCAA成為一個涵蓋寬廣地理範圍、多樣性的聲音並包容的平台。NCAA的合作機構,也代表了多元性的意義,包括了政府/非政府、地區性的/泛印度的、資料館/博物館與研究中心/製作中心,其中的合作基礎即是擁有相同與共有的價值、資源、興趣與抱負。這是視聽資料館之間第一次嘗試在全國建立連結性的網絡,透過NCAA,共同打造社區性資料館群,並共同克服在建設、金融與科技的問題與需求。

Joining forces in AV Digitization, Storage and Access an Interim Assessment after 5 Years of VIAA
VIAA網站:https://viaa.be/en
簡報檔:https://www.slideshare.net/…/joining-forces-in-digitisation…
正如許多國家一樣,比利時北部法蘭德斯的視聽遺產,具有不同類型且分散在許多不同的機構,例如廣播電台、圖書館、博物館、大學、研究中心、政府組織、藝術機構等等,也面臨著共同的威脅,例如載體淘汰、錄像裝置過時廢棄、數位保存基本問題,以及教育者、科學研究、專業媒體人與普通大眾對於使用的高度需求。在2012年的12月,法蘭德斯政府決定成立一個新的機構—VIAA,法蘭德斯資料館,VIAA並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單位,乃是為140個法蘭德斯組織提供管理視聽資料庫服務的機構,VIAA提供合作夥伴免費的視聽資料數位化,以及收費極低的數位儲存方案,此外,VIAA也促進素材及其平台的交換,例如老師可以於教室內使用上述的視聽素材。

Archival Gems Screening
17部來自不同國家的影音收藏片,有法國、美國、比利時、紐西蘭、澳洲、日本、中國、台灣、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度,每段影片約2至7分鐘,而年代最早的有1896-1903年所拍攝、由喬治伊士曼博物館所提供的Cinematographe Lumiere。影片類型從劇情片、紀錄片、新聞片,到由導演再二次詮釋的家庭影像,各國都有不一樣的表達方式,透過這短短幾分鐘,對國際說出自己的國家在影音資料的保存上有何特點與方向。


 

 

  

 

 

04月10日
Session 3-A: AV Archiving in Thailand: Bridging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Session 3-B: Activism, Democracy, and the Audiovisual
Session 4-A: Widening Reach through Opening Boundaries
Session 4-B: Developing Future Audiovisual Archivists
Session 5-A: Developing Collections Beyond Boundaries
Session 5-B: Broadening Approaches to AV Archiving
Session 6-A: Linking People, Culture, and History through AV Archives
Session 6-B: Bridging Archives and Museums
Product Demo
Closing Plenary: Towards a shared vision for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audiovisual archive domain
Restored Films Screening

04月10日是會議的第四天,當天會議的安排較著重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電影資料館發展項目的經驗分享,或是案例的展示,相較於前兩天以歐美地區為主的發表內容,可以明顯看出,在亞洲地區,比較專注於人文、社會集體對於電影資料館的近用、推廣和藉由這個媒介,從電影文獻和文化中,去更理解自己政治、歷史、社會關係和更擴大的電影資料館媒介的應用推廣。
而相較於歐美現階段的發展來看,歐美國家的電影資料館,也許我們會覺得他們走得很高端,很著重行銷和技術層面,有很多都已經是產業的發展,但是其實反觀我們自己的視聽檔案或資料館機構相關的近用和平台,發展的現狀,和如何永久的、有效保存媒材的方法中,缺少的正是專業的技術來支撐資料館的運作,若缺乏相關的技術來支持電影資料館的保存、修復和推廣,對於後續的展示和應用,的確會有很大的缺失和問題。
因此電影資料館的論述,在扎實的社會科學研究、實踐的背景下,必須同時注重修復技術、保存和保養的高端技術人員,一起來支持這個以影像媒材作為文獻的資料庫,它也是重要的數據庫,也是保存重要資產的物件場域,但是視聽檔案館人員,首要的工作還是「搶救」(搜集)、「保存」和「修復」為主,和博物館著重與大眾的近用媒介平台還是有所不同。
但台灣正缺乏的,是理解電影資料館背景的多媒體專業人員,目前台灣現階段,IT技術的工作,也許建立在支持不同業主的項目來設計,但是缺乏長遠的,視聽檔案專業的在於推展使用,因此今年SEAPAVAA的工作坊課程,也藉由瑞士、新加坡和法國的專業電影檔案從業人員來推廣他們的專業知識,提高我們對於電影資料館和檔案人在技術上,保存、保養和歸檔的專業技術認識,覺得收穫良多。
04月10日下午有兩場論文發表,為南藝大的師生分別來分享他們的研究,分別為井迎瑞老師以及林亮玟學姊,他們在業界已研究和實踐多年,分享他們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經驗。
井老師論述關於電影資料館工作的生涯歷程中,從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的身份,原本專注在「如何」來修復、搶救和搜集電影文獻,轉換到教育單位國立台南藝術大學,以教育者和和研究論述的經驗裡,轉換成「為了什麼而做」,著重在整理、研究出知識和理論建構,並將其知識系統作為傳承教育的工作重心,直到他退休後,因為富邦文教基金會的支持下,成立「電影蒐藏家博物館」,隨著地點和身份的轉換,讓博物館的展示成為大眾電影教育的媒介平台,並勉勵我們藉由「夢想」和「熱情」,支撐電影知識的教育推廣工作,超過20年的生涯經驗裡,確是一輩子的付出。
學姊林亮玟也從大眾的歷史博物館的角度,帶大家理解台灣現有的電影資料館空間,如何透過展示和推廣,來教育大眾藉由電影文獻的展示平台,來理解自己的歷史和社會關係,是非常扎實的論述,有助於大家觀看自己正在研究和學習的學門中,正是重要的歷史文獻累積的一環,也是推廣於大眾的知識建立。
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會議場次,是泰國電影資料館在案例的分享上,讓人覺得非常的腳踏實地,他們一一踏查老戲院的歷史和保存戲院硬體的可能,藉由活動和老電影在老戲院放映的過程,讓大眾可以理解泰國重要的電影史和階段性的發展,也讓大家體認老戲院保存的重要。
在教育的工作上,他們到校園推廣學校(小學)的電影教育,藉由工作坊、活動…等,孩子們有興趣的部份來切入他們的生活與學習中,泰國電影資料館更買了一台行動電影車,在腹地遼闊的泰國境內,藉由行動電影貨櫃車,讓偏遠、沒有電影院的地區,也可以享受電影,接近電影和理解電影。 歐美的電影資料館經驗、知識和發展資訊,讓我們回想自己身處的環境,正發展的階段和任務,雖然處於不同的階段,但是也是值得我們省思和提前準備,或是納入發展的範疇,而東南亞各國的歷史和現狀,比較相似,可以互相學習觀摩,成為助力,以夢想和熱情來持續電影資料館應用和發展。


 

 

  

 

 

04月11、12日
General Assembly
分享與討論
Institutional Visits
The Princess Maha Chakri Sirindhorn Anthropology Centre
Film Archive



 

 

  

 

 

By林家瑋、林薇、呂理安、潘昱帆、何彥廷、孫菁徽、劉瑞琪(影像維護組研究生)




 

 

 


 

瀏覽數: